10月30日,晶澳科技发布2025年三季度报告。报告显示,晶澳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68.09亿元,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-35.53亿元。2025年前三季度,晶澳科技实现电池组件出货量51.96GW。截至2025三季度末,公司自成立以来全球累计出货量已超317GW,居于行业前列。
降本费控破局 毛利率持续改善
面对行业周期性波动,晶澳科技通过系统性的降本增效举措,持续夯实经营质量。继二季度毛利率改善明显后,公司第三季度毛利率-0.88%,延续年内毛利率持续改善的趋势。
三季报显示,前三季度晶澳科技销售费用同比下降15.25%,管理费用同比削减16.52%,较2024年同期进一步优化。
晶澳科技介绍,这一成绩得益于其“三极降本”——极限压缩非生产性支出、极致优化供应链成本、极速提升人效比。在生产端,公司施行精益管理,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至生产线最小单元,与数字化升级路径形成共振。在销售端,公司海外仓储网络覆盖全球主要光伏市场,通过属地化仓储布局显著降低物流成本,海外市场本地交付周期缩短,单瓦运输成本下降,这一细节差异在10GW级出货量下形成利润护城河。
现金流筑底 构筑竞争防火墙
晶澳科技表示,行业深度调整期,公司凭借一体化龙头优势持续彰显供应链议价能力,经营性现金流在上下游账期管理中维持净流入。从而得以从容布局技术迭代窗口,抵御周期波动、支撑长期发展。
研发引擎蓄能 驱动价值增长
在研发方面,晶澳科技介绍称,公司推动技术持续迭代,基本保持每年0.5%的效率迭代与技术储备。公司TOPCon组件25.5%效率纪录的实现路径中,印证了技术领先性。
晶澳科技表示,技术进步本质上是另一种成本控制,公司已通过产品迭代实现隐性降本。TOPCon技术通过正面低掺杂硼扩、背面局部poly及先进印刷等创新,充分激发TOPCon电池高开压潜力,将TOPCon组件转换效率提升至25.5%、功率提升至700W+,持续保持领跑地位;BC平台方面,作为行业内最早提出细栅互联概念并布局专利的企业,晶澳推出“晶弦”细栅互联技术,可使组件功率提升超10W、效率突破25%,实现平台迭代升级。
此外,晶澳科技介绍称,公司自主研发的商用大尺寸钙钛矿/晶硅两端叠层太阳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突破31.27%,同时全新布局的钠电工商业储能产品,具备-30℃~60℃宽温域与强低温性能,功率密度较传统锂电工商储产品提升28%。
全场景解决方案突围 全球项目多点开花
晶澳科技将专利成果转化为全场景多元化解决方案。
据晶澳科技介绍,公司针对沙戈荒地区推出“漠蓝”组件,具备自清洁、耐候耐磨、高载荷、抗高温四大优势;新一代旗舰组件DeepBlue 5.0已在扬州智能制造基地下线,主流版型功率达650W;BlueGalaxy 4.0储能系统接入AI模型并本地化部署,开启大容量储能经济性新时代。
晶澳科技在亚洲、非洲、欧洲、北美洲均落地重要项目。国际上,与阿联酋马斯达尔合作供应1GW DeepBlue 4.0 Pro组件,助力赞比亚凯布韦100MW光伏项目并网,为南非220MW项目供应近42万块组件,并完成南非216MW项目本土组件首批交付。国内则实现多场景突破,晶澳科技组件成功运抵川西高原雅砻江流域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现场,支撑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;与东台高新区携手打造国家级零碳园区标杆;在苏州交付“晶澳光墅”全球首个高端家庭能源项目。
此外,晶澳科技表示,2025年前三季度,公司电池组件出货量51.96GW,位于行业前列。
(提示:上市公司信息仅供参考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