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 要:
近期,绿城中国(03900.HK)成功发行合计5亿美元优先票据,利率8.45%。有分析指出,这是行业逐步复苏、房企迎来更多发展机会的表现。绿城中国表示,本次发行是2021年以来亚洲最大规模房地产美元债券发行,公司在保持融资渠道畅通的同时,也在逐步适度降低负债,以助力公司长远发展。
美元债市场“破冰”与风险溢价逻辑
绿城中国于2月13日发行3.5亿美元优先票据,票面利率8.45%。发行结束后,部分投资人仍表达强烈的认购意愿。2月18日,绿城中国再次增发该美元优先票据1.5亿美元,发行收益率为8.258%,成本也进一步降低。
据绿城中国方面透露,本次发行共计5亿美元,是2021年以来亚洲最大规模房地产美元债券发行,也是2023年2月以来首笔中资地产板块美元债发行,重启中资地产美元债融资渠道,市场高度关注及认可。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,绿城作为混合所有制房企率先“破冰”美元债,展现了国际投资者对优质中国资产的信心。
业内人士表示,绿城此次美元债票面利率高于境内债(2024年境内信用债加权平均发行利率约4%),引发部分观点认为其融资成本过高。但若将视角拉长至全球市场,这一现象实为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:一方面是因为美联储高息周期的传导效应,当前美联储基准利率已经突破4%,推升了全球美元融资成本。另一方面也与风险溢价的再定价有关,中资房企近年风险事件频发,境外投资者要求更高的风险补偿。尽管绿城未出现违约记录,但其美元债仍需为信用修复支付一定溢价。有分析师指出:“资本市场的谨慎情绪是行业共性问题,而非单一企业风险信号。”
优化债务结构与融资渠道管理
绿城此次发债资金明确用于“现有债务再融资”,包括赎回2025年到期的4.7%和5.65%票据。以高息置换低息看似矛盾,实则通过延长债务久期(2028年到期)降低短期偿债压力,优化债务到期结构。截至2024年6月底,绿城现金短债比2.1倍,货币资金751亿元,流动性充足,此举属主动债务管理,而非被动“借新还旧”。
业内人士指出,若以境内资金偿还美元债,则美元债发行额度将收缩,未来出现市场窗口选择发行时额度将受限。尽管当前境内融资成本比境外低,绿城仍选择维护境内外两个融资渠道的畅通。这一策略与标普、穆迪对其“优质发行人”的评级逻辑一致,凸显长期财务韧性。
“保留境外融资能力,可为未来美联储降息或行业信用修复预留窗口期。”分析人士认为,“绿城此举并非短期权宜之计,而是为应对不确定性构建的战略缓冲。”
稳健财务支撑与信用重建范本
从公司经营的核心指标来看,2024年绿城中国销售额2768亿元(含代建),位列行业前三;新增土地货值1147亿元,拿地金额529亿元,均居行业前列。
从财务数据看,2024年上半年,一年内到期债务占比23.8%,均处行业低位;公司现金短债比长期维持在1.5倍以上,经营性现金流连续三年为正,债务结构稳健。
绿城中国此次首期3.5亿美元债获超16亿美元超额认购(4.6倍),增发1.5亿美元债亦获3.5倍认购,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优质房企资产的强烈需求。在当前市场大背景下,绿城通过提前置换债务,积极优化债务结构,逐步重建境外投资者信任,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信用修复样本。
据媒体报道,金茂、首创和平安不动产也正在筹备美元债发行,目标利率与绿城接近。
理性看待企业战略 锚定长期价值
“绿城此次美元债发行,表面是应对短期资金压力的战术选择,实则是企业穿越行业寒冬的战略布局。”分析人士指出,在“保交付、稳经营、促转型”的主线指引下,绿城中国通过优化债务结构、巩固信用优势,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。对于行业而言,这一事件不仅是融资破冰的信号,更是中国房地产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优先”时代的一个生动注脚。市场应以更全局视角审视优质企业的长期价值。